選舉前的公民 -- 談理性思考與包容

Photo credit: Jiao Yin

距離年底的選舉,大抵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在各候選人鋪天蓋地地宣傳時,反而諷刺著我們應有的公民權似乎只在選舉前刻才發揮著作用。許多和我同一個世代,年紀落在 25 ~ 35 歲之間,對於現今的社會政治已有初步了解;對於權貴世襲與官商裙帶感到憤憤不平的人們,藉著網路的快速普及與多元特性,試著讓更多聲音傳達給各個階層的朋友。

在過去,資訊流通受限黨國媒體箝制之下,許多民眾只能獲得單一且片面的訊息。而當公民意識未抬頭,民眾只意識到自己的投票權時,訊息的不透明便是操縱選舉裡重要的一環。以往,我們只能從電視或平面媒體,看到偏頗甚至斷章取義的宣傳廣告。當我們長期浸淫在這些失真的廣告後,便容易積累主觀或似是而非的刻板印象。 如今,公民覺醒,為了打破資訊上的不平等,平日接觸較多訊息的資訊工程師紛紛開發了像:議員投票指南市長給問嗎? ...... 等工具,藉以提供大量且客觀的候選人相關資訊給大眾。然而,縱使現今的資訊相較以前已透明許多,仍然還是有很大族群的朋友,靠著第一印象、靠著人云亦云,在行使自己的公民權。

也許我們身邊沒有太多的即時資源,也許我們自己本身的思路也不夠清晰分明,使得我們無法成為專業的訊息產生者。但在現今社群網站的使用大為普及的條件下,我們已能成為參與訊息傳播的一員。透過分享邏輯清楚且論析角度宏觀的文章,將能引導更多人去思考自己究竟該如何去面對手中握有的公民權利。

--

私利 vs. 群眾利益

我在前一篇探討《公民應有的準備》中曾提出一個問題:當一項決策和我們的利益衝突之時,我們該如何去選擇?比方說,某一政黨提出恢復軍公教退休之後的慰問金,藉以鞏固軍公教的票源,當我們處於得利族群之內或之外時,我們該怎麼考量這項政見。對於類似的政策,我內心其實很氣憤,難道社會中的其他百業就不值得待興?為什麼是用這種極其膚淺的既得利益來吸引特定族群的選票,而不是類似鬆綁金融法規、降低新創事業門檻一類的政策,以提升整體的就業環境?為何?因為身為選民,大部份的我們就是吃這一套,投給特定候選人的原因就為了拿到伸手可及的小惠,卻不願去看也許三年五年整體素質的改善。就像台北的信義線通車後,淡水新店的居民來往無法直達之時,便加以撻伐捷運局的設計,而無視轉運人群疏散於各站的群體便利。

當我們愈短視近利,只會將我們的選民人格壓得更扁平;當我們愈容易被操弄,這社會便愈容易被帶向資本利得方所要的權貴世襲。以群眾利益的最大化來看待候選人及其政見,是站在選舉前的我們須多加練習的項目之一。

--

民主社會下的包容

無論是在菜市場裡跟著婆婆媽媽閒聊,或是獨自坐在電腦前看著各大論壇,我們總能聽到各種面向的聲音。內容的多元化是自由民主社會中最珍貴的資產,而當我們享受著民主自由的甜美果實之時,請同時思考一件事:我們自己是否值得這樣的美好。

正因為適逢選舉,臉書的動態時常能見到:「如果你要支持某某候選人,請解除彼此之間的好友關係。」這一類的句子,但我非常不能接受這樣的心態。民主自由的真諦就在於能包容各式各樣的意見,然後從這麼多元的意見中找出最適當的社會運作方式。當我們聽到自認偏激且無從討論的聲音便加以〝排除〞,哪天自己落入盲點無法溝通時,誰來告訴我們?誰來和我們討論?當我們選擇拒絕聆聽不同的意見時,我們和那些只遵黨意不聽民意的立委,有、什、麼、不、一、樣?

正因為民主自由的珍貴,我們要讓自己成為更值得的人。

--

從去年的洪仲丘事件至今一年多來,有人覺得社會彌漫著左派的氣息,尤其是今年的三月學運,有人擔憂年輕一輩是否被在野黨及媒體操弄。四月的某一場新媒體座談會會末,一位 Sina 的資深媒體人說:「左派只是一種不滿,所以我們永遠不要失去這樣的精神。」無論是哪一位首長或是政黨,它既不是信仰,也不該被神格化。我們應該不時地將自己歸零,重新看待自己過往曾支持過的群體,現今是否背離了當初的理念。有人說:知識份子該是政府永遠的反對者。如果我們想享有甜美的民主,我們就該期許每一次對接收到的資訊與歧見後客觀論析的自己接近那樣的知識份子,然後,參與並期待每一個世代的公民覺醒。



以上。


--

留言

熱門文章